科技领跑湖湘文化焕新腾飞——湖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举办,以“湖湘文脉·科创未来”为主题的湖南馆,主形象区、科文融合综合展区和音视频产业专题展区三个展区,将我省近年来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展现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面前。
借助AI翻译,一部上百集的微短剧可在几个小时内转化为外国语版本;“24小时线上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成为“可观看、可交易、可交互、可开发”的数字资产;湖南出版年均海外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数量达600种,连续16年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26.48亿元,同比增长13.7%。我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新型文化业态花开繁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日益稳健。
2024年湖南全省音视频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突破2827.6亿元、同比增长9.7%。我省布局建设的“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研发应用平台,正在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助力壮大新型文化业态。
5月16日,直播音乐节目《歌手2025》令全网沸腾。“云导播”让线上观众随时切换拼接横竖屏镜头,“云围观”让现场听审的投票结果实时公开,新玩法的背后,是从舞台到屏幕的全流程技术支持。
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数智音视频生产与管理平台“芒果云”,可实现高码率音视频数据边拍边传、实时上云,异地协同剪辑、送审、分发,为4K、8K视频生产降本增效30%左右。
近两年,中国的微短剧正在全球掀起追剧热潮,视频翻译成为突破难点。4月15日,由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湖南众视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成立的马栏山微短剧智能译制中心在长沙揭牌。
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研发的一站式全流程AI视频翻译工具集成了大语言模型、声音克隆、人声分离、字幕识别、语音合成、字幕擦除技术等AI视频算法,能提供超20种语种翻译支持,预计2025年该中心将产出超10000部次高质量微短剧翻译作品并登陆海外市场。
野子科技《一梦入大唐》、空间蛙普《兵马俑奇妙夜》等VR项目落地全国;创壹科技OneStory工具实现AI全流程影片创作;拾意文化创新研发的“影视创作后期前置”系统,颠覆了传统微短剧制作模式,实现“开拍即开剪”……
目前,已有5家文化上市企业、2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18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以及近6万名音视频产业人才聚集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2024年,园区规上企业实现营收673.41亿元,同比增长5.32%;实现税收31.4亿元,同比增长10.91%。
一年来,湖南博物院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成为游客打卡胜地。该展借助超高清文物扫描、三维投影、裸眼3D、生成算法艺术、异形LED球幕等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为观众带来对于中国早期宇宙生命观的深层次认知体验和艺术震撼。
此外,湖南博物院的“数字马王堆项目”已形成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库、汉代纹样数字库,并推出系列实体和数字文创,将在文博会展出。
作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已入驻海内外60家博物馆。芒果数智(数字文博AIGC实验室)研发的芒果数智采集重建技术,可在10分钟左右完成一件可移动文物的3D数字采集,较传统技术效率提升了10倍,成本下降80%。
即将亮相文博会的“摩崖石刻数据库”,构建了从永州浯溪碑林为范本到覆盖全国的摩崖石刻数字采集、修复、展示一体化解决方案,运用光度立体重建与三维建模技术,实现用数字技术重现失落文字,让沉寂千年的石刻焕发新生。
今年“五一”假期,全省累计客流量2732.03万人次,同比增长47.72%,游客总花费231.99亿元,同比增长56.6%,全省1800多项文旅活动中,实景演艺实力“吸金”。
近日,实景演艺大军又添一员。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今上岳阳楼》,通过数字光影、互动演艺与多时空叙事结构,带领观众行走在宋代街市与千古名篇之间。为了不破坏岳阳楼原有线条,该剧没有在楼上做任何的舞美装置,而是通过数字艺术扫描整个楼体,通过电脑编创形成虚拟形象,再与现场实景融合。
从讲述中国百年青春的《恰同学少年》,到以东方美学重构山水叙事的《德夯幻境》,到描绘千年诗意长沙的《橘洲·江天暮雪》,到服化道极度还原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一念·辛追梦》,再到《今上岳阳楼》,湖南文旅演艺始终与科技紧密融合,不断寻求湖湘文化新表达。
而作为湖南名片之一的浏阳烟花,通过频频出圈的剧情实景烟花秀,推动烟花产业从“卖产品”向“卖创意”转型升级,国外市场份额占比超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