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EMI 为什么被翻译为百代唱片?
也是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之一,它是圆盘唱片的发明人埃米尔·柏林纳(Emil Berliner)创立的唱片公司的英国分部和His Master‘s Voice(简称HMV)合并而成的唱片公司。
EMI的两家股东公司的各自创始人Emil Berliner和Edward D. Easton,无论在科技史和音乐行业历史上,都是绝对的大佬人物。
东方百代公司 (Pathé Orient Ltd.)最初是法国百代唱片公司(Pathé Records)在中国的分支,“百代”是法语Pathé的音译。
法国百代唱片公司(Pathé Records)是由法国Charles Pathé和Émile Pathé兄弟设立,是人类历史是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也是爱迪生留声机同时代的风云人物。
1933年,英国留声机公司 (Gramophone Company) 与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Columbia Graphophone)合并之后组建了EMI在中国的分公司,合并后的公司保留了“百代”这个中文名字。
百代唱片在中国的运营延续到1950年代。1953年,百代唱片(Pathé Records)由上海迁往香港。
百代迁往香港之后将英文名更换为EMI Hong Kong,但是依然保留了原来的中文名称。
(EMI子厂牌如Vrigin Records及Capitol Records等,以及金牌大风时期、EMI各业务剥离太过于复杂未展开,结构图用于进一步解释历史关系,并非精确的股权结构图)
是因为EMI业务太大,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N次收购和被收购,业务拆分和剥离等商业操作。
EMI在香港成立“香港百代公司”,沿用“百代唱片”这一品牌,继续制作与发行唱片。此时,百代唱片在华语音乐(特别是国语时代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时期,香港百代凭借丰富的国语时代曲资源及香港本土市场的扩展,成为香港乃至整个南洋地区的重要唱片制作发行机构。罗文、陈百强、林子祥和刘德华在 70 至 80 年代发行的专辑,多数作品成为当时的传世金曲。
EMI香港部分业务开始发生变化。该年,EMI唱片香港的业务(包括华语歌手在港的唱片发行与宣传工作)转由香港金牌娱乐接手。这标志着EMI在香港的传统运作模式开始出现调整,但部分非华语及古典音乐业务仍由EMI保留。
随着EMI整体困境加速发展并最终在2012年被美国环球音乐集团并购后,EMI香港的运作、音像产品及版权管理也随之调整。自2013年起,环球音乐逐步接管了EMI在香港的全部业务,EMI品牌在香港市场逐渐退出,由环球唱片主导后续华语音乐的发行与宣传。
EMI直接投资成立台湾分公司“科艺百代”(即EMI Taiwan),并由歌手齐秦担任国内部经理,正式进军台湾市场。
科艺百代开始积极扩展在台湾的业务版图,成立附属品牌“种子音乐”,并与年代集团合资成立“科艺年代”(ERA EMI Limited)。这一阶段,开始陆续推出黄莺莺、张信哲、梁咏琪等艺人的畅销作品。
科艺百代成功收购了台湾本土知名唱片公司——点将唱片,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
在前新力哥伦比亚音乐总经理姚谦的带领下,科艺百代引入子品牌“维京唱片”(Virgin Music),着力打造新人阵容,推出江美琪、侯湘婷、萧亚轩等新人专辑,同时也助力老将林忆莲等艺人的转型。
科艺百代与中唱数位娱乐合资成立子品牌“伊世代娱乐”,并收购拥有陶喆、TENSION等艺人资源的“侠客唱片”,九游娱乐-平台官网丰富旗下品牌的产品线年
在时任总经理陈泽杉的主导下,科艺百代推出新的子品牌“国会唱片”,成功签下蔡依林、孙燕姿、罗志祥等一线歌手,标志着公司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金牌娱乐宣布以巨额资金(“9位数字”港币)收购科艺百代及EMI在大陆的分公司步升大风,随后科艺百代被改组为金牌大风。此举使得原有科艺百代及其附属品牌不再保留,EMI在台湾的西洋唱片发行依然由金牌大风代理,而百代音乐的版权代理业务则继续由EMI集团经营。
随着美国环球音乐集团于2012年完成对EMI的并购,EMI品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塑。2014年6月30日,EMI在台北市举行了记者会,宣布华语天后张惠妹加盟,同时罗志祥、杨丞琳也同时签约,张惠妹被任命为大中华区品牌总监。九游娱乐-平台官网这一举措标志着EMI以环球音乐旗下品牌的身份重新重返台湾华语唱片市场。
环球唱片(台湾)正式登记成立子公司“百代唱片股份有限公司”(EMI Records and Entertainment Ltd.),标志着EMI品牌在台湾市场的正式复兴。
为了填补与美国主要唱片公司的合作断裂,EMI通过收购美国Capitol Records的大部分股权正式进军美国市场,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EMI的国际唱片业务,也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大影响力。
EMI的国际业务逐步成熟。在欧洲、澳大利亚、亚洲(例如EMI Music Japan)及南美等地区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和录音、发行体系。
EMI与Thorn Electrical Industries合并,组成为Thorn EMI。这一重组不仅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使EMI在国际市场上凭借其多元化的产品(录音设备、唱片制造与发行)占据了更为稳固的地位。
EMI进一步涉足音乐出版领域,并陆续通过一系列收购(例如收购部分独立音乐目录和版权资产),巩固了其在国际音乐出版市场的地位。同时,EMI旗下的多个国际子品牌(如Virgin Records)也相继纳入公司体系,为其全球业务增加了丰富的艺人资源和产品线月
面对英国市场份额下滑(从16%跌至9%)以及2006/2007年累计亏损超过2.6亿英镑,EMI被英国私募股权公司Terra Firma以约32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这一阶段,EMI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裁员(约1500至2000人),并开始调整国际业务布局。
由于巨额债务困扰,Citigroup接管了EMI的控股权。11月,EMI宣布将音乐录制业务与音乐出版业务分别出售。
至此,EMI分解完毕。EMI的品牌被保留在环球集团欧洲业务中使用,Virgin EMI Records是环球集团在英国业务使用的品牌。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