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数字创意行业“十五五”规划:创新驱动与文化赋能的黄金时代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3年,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233.38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0.37%。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新兴业态,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广东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率先构建起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标杆区域。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广东省数字创意行业“十五五”规划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233.38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0.37%,提前完成《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 - 2025年)》中设定的2025年突破6000亿元的目标。这一成绩彰显了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的蓬勃活力,也为“十五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作为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交叉融合的产物,数字创意产业涵盖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影视制作、创意设计、虚拟现实等多个细分领域。广东省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强大竞争优势:游戏产业营收占全国近80%,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以科韵路这条“中国游戏第一街”为例,其长约11公里,聚集了近150家数字游戏、VR、软件研发等企业,孕育出网易、三七互娱等知名企业,打造出超千亿元市值的产业生态。
当前,全球数字创意产业正经历以人工智能、元宇宙、Web3.0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如何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优势,实现从“规模领先”到“质量引领”的跨越,是“十五五”期间面临的重要课题。
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生态完善的产业体系,多项核心指标领跑全国。从整体规模看,2023年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233.38亿元,增加值1690.98亿元,增加值增速达16.1%,位居全省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首位。这一成绩不仅提前完成《行动计划》设定的目标,也标志着广东数字创意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双核多点”格局。广州和深圳作为两大核心引擎,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广州以天河区科韵路为轴心,聚集了网易、三七互娱等游戏龙头企业,打造了“中国游戏第一街”;羊城创意产业园培育出酷狗音乐、YY欢聚时九游娱乐-平台官网代等9家上市公司,2024年实现产值约400亿元。深圳依托腾讯、华强方特等科技文化巨头,构建了“技术研发 - 内容生产 - 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数字创意企业超过1万家,在2021年公布的“深圳文化企业100强”中全部属于数字创意产业。除广深双核外,东莞获评“中国潮玩之都”,拥有超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汕头澄海推动AI技术与玩具硬件结合,锚定2030年实现产值翻番的“千亿产业”目标;佛山、珠海、中山等地也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创意产业。
从企业生态看,广东省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创意龙头企业。腾讯、网易稳居全球游戏行业第一梯队;三七互娱、华强方特、奥飞娱乐、省广股份等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市场地位;酷狗音乐、虎牙直播、YY欢聚时代等在数字音乐和网络视听领域表现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数字创意产业不仅有大企业引领,还有大量中小微企业活跃在各个创新领域,形成了“大树参天、小草葱郁”的产业生态。以米粿AI为例,这家专注于AI动漫制作的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将动画短剧制作成本从每分钟1万元压低至3900元,制作速度提升10倍,2025年计划打造80 - 100部作品,预估年度营收4500万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创新驱动特征明显。传统游戏、动漫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虚拟现实、元宇宙、AI内容生成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咏声动漫推出的“虚拟人”咖啡馆“YMETA COFFEE”,集成顶级CG数字动画制作技术,让虚拟人在现实物理空间与消费者交互;三七互娱的首位虚拟人“葱妹”通过全息技术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互动;趣丸科技发布全球首个多模态配乐大模型“天谱乐”,全面接入其旗下应用唱鸭APP,推动“人人都是音乐家”愿景的实现。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广东数字创意企业正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科技 + 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国际化发展成效显著。广东数字创意企业不仅深耕国内市场,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咏声动漫旗下的《猪猪侠》等原创动漫系列玩具及衍生品已进驻韩国、印尼、越南、以色列等国家超200家线上、线下玩具门店;城仕(东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外贸业务营收已破千万元,正加快布局全球市场。深圳数字创意企业借助跨境电商优势,推动“文化出海”覆盖200余个国家,用“深圳创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种国际化发展态势为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战略区位优势构成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顶层支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广东坐拥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形成产城融合的超级生态。这种战略地位不仅带来政策红利,也促进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202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其中数字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为数字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资源禀赋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各具特色,粤剧、醒狮、英歌舞、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广东企业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例如,三七互娱在游戏《叫我大掌柜》中融入醒狮主题版本“狮跃广府”,以及粤剧、广彩等非遗元素;酷狗音乐打造传统戏曲库,收录10余种地方戏曲、198位艺术家的10137个曲目,每月吸引1亿多90后、00后用户。近期,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研发的岭南文化大模型,涵盖12大类、200多子类的多模态内容,将进一步提升岭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实力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2024年,广东省研发强度达3.6%,高新技术企业超8万家,研发投入5100亿元,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深圳的研发强度更高达5.8%,拥有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这些科技企业不仅涉足数字创意领域,还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腾讯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合作打造的“数字故宫”“云游敦煌”等项目,广州欧科为“南海Ⅰ号”博物馆开发的智能考古测绘平台,都展示了广东数字创意企业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
市场消费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广东省拥有1.5亿常住人口,形成庞大的内需市场。2024年,广东电影票房达52亿元,文娱消费增长12%,显示出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同时,广东网民规模大、互联网普及率高,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广阔受众基础。酷狗音乐《寄明月》的舞蹈版MV在bilibili上的播放量超过2349万,反映出广东数字内容在全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产业生态优势体现在完备的产业链和活跃的企业集群。广东不仅拥有腾讯、网易等平台型企业,还有三七互娱、咏声动漫等内容制作企业,以及大量技术服务和衍生品开发企业,形成从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到商业变现的完整价值链。羊城创意产业园连续7年每年诞生一家上市公司,科韵路聚集近150家数字游戏企业,东莞拥有超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协作门槛。
尽管优势明显,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在“十五五”期间仍面临一些结构性挑战,需引起高度重视。
原创内容不足是制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关键瓶颈。虽然广东数字创意产业规模庞大,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IP仍偏少。《行动计划》曾指出,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存在“原创生态有待完善,内容原创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原创品牌和精品知识财产(IP)”等问题。与好莱坞影视IP、日本动漫IP相比,广东本土培育的全球性IP数量有限,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代工制作或模仿创新阶段。如何培育更多像“猪猪侠”这样的原创IP,是“十五五”期间需重点突破的方向。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关键领域表现突出。在游戏引擎、动画制作软件、影视特效工具等基础软件领域,欧美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在芯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方面,也依赖进口。这种技术依赖不仅增加企业成本,也制约创新自主性。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加剧,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广东虽拥有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但在数字创意基础工具链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人才结构失衡是另一个突出挑战。数字创意产业需要“文化 + 科技 + 商业”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专业分割明显,难以满足产业对跨界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既懂艺术创作又掌握AI技术的“双栖”人才极为稀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长戴青云指出:“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都需要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这种结合离不开相应的人才支撑。此外,高端创意人才和国际化运营人才的不足,也限制了广东数字创意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广东省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开始采取行动。在2025年3月举办的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宣布将推出“五大举措”,包括政策支持、生态培育、文化挖掘、人才聚集和技术攻关,直指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这些举措能否在“十五五”期间取得实效,将直接影响广东数字创意产业能否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将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十五五”期间,AI大模型将深度渗透到内容创作、生产、分发的各个环节,大幅提升产业效率并降低创作门槛。趣丸科技发布的全球首个多模态配乐大模型“天谱乐”已展现这一趋势——该模型支持文生音乐、音频生音乐,还首创图片生曲、视频生曲功能,生成的歌曲自带人声唱词,效果达到专业发行水准。类似的技术突破将在游戏场景生成、动漫角色设计、影视剧本创作等领域不断涌现。
AI技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更为显著。米粿AI的实践表明,在AI辅助下,动漫制作中的脚本、分镜、勾线、上色和后期等环节可提速10倍,将动画短剧成本从每分钟1万元压低至3900元。这种效率革命将使内容生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推动产业规模呈指数级扩张。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将有超60%的数字创意企业采用AI生成内容(AIGC)技术,相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虚拟现实技术也将迎来突破性进展。随着硬件设备的轻量化和成本下降,VR/AR技术在游戏、教育、文旅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咏声动漫推出的“YMETA COFFEE”虚拟人咖啡馆、三七互娱的虚拟人“葱妹”等创新案例,展示了虚实融合的巨大潜力。“十五五”期间,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落地,数字孪生、全息投影等技术将创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场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广东有望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特别是在游戏衍生元宇宙、文旅数字化等应用方向。
岭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将成为“十五五”期间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和岭南文化大模型的建设和应用,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得到系统性挖掘和创造性转化。粤剧、醒狮、英歌舞等非遗元素将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新的生命力,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IP。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深度的价值重构——例如,澄海的积木机甲英歌队将传统英歌舞与现代积木玩具相结合,在展会上“圈粉、圈单无数”,展示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巨大商业价值。
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作用将更加凸显。腾讯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合作的“数字藏经洞”等项目,广州欧科为“南海Ⅰ号”博物馆开发的智能考古测绘平台(已积累500多TB数据),代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前沿方向。“十五五”期间,随着3D扫描、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更多岭南文化遗产将得到数字化保存和活化利用,形成可长期运营的数字资产。
IP跨界运营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成功的文化IP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形式,而是向游戏、影视、衍生品、文旅等多个领域延伸,形成“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咏声动漫的“猪猪侠”从动画片扩展到玩具及衍生品,进驻多个国家的线上线下渠道;城仕玩具将潮玩IP文化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创建全新“IP +”的价值链,都是IP跨界运营的成功案例。
如需了解更多数字创意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广东省数字创意行业“十五五”规划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