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中国唱片有限公司 - 引领音像出版行业的先锋

九游娱乐-(NINE GAME)成为娱乐官网的文化先锋

九游娱乐:《湖北日报》集中报道随州曾侯乙编钟

  

九游娱乐:《湖北日报》集中报道随州曾侯乙编钟(图1)

  等项目新纳入《世界记忆名录》,随州曾侯乙编钟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已成为世界档案文献遗产的曾侯乙编钟?如何让曾侯乙编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近日,湖北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省档案局、省文旅厅、省博物馆和随州市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相关报道于今日《湖北日报》第六版集中刊发。领导和专家的真知灼见,对于正着力培育“编钟研学”品牌、加快建设随州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曾侯乙编钟出土地”随州,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为此,小编特集纳转发,以飨读者。

  4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省档案局、省文旅厅、省博物馆、随州市等将推出系列策划,推动曾侯乙编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省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汇聚档案学、音乐学、历史学等领域专家,深度解读曾侯乙编钟蕴含的文化九游娱乐-平台官网密码。计划出版随州曾侯乙编钟研究文献,把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知识,推动编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策划一系列极具创意的宣传活动,包括电影级数字VR体验项目,让观众仿若置身千年古乐现场;举办专场音乐会,奏响跨越时空的天籁之音;打造主题灯光秀,以光影艺术重现编钟的璀璨魅力;甚至涉足影视作品领域,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编钟的档案文献价值、音乐价值和世界意义,让曾侯乙编钟的影响力辐射全球。

  作为曾侯乙编钟的长期陈列展出地,湖北省博物馆肩负着守护文物瑰宝的重任。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介绍,馆方将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本体保护+数字孪生”双轨保护机制。在本体保护方面,全面升级文物保存环境,运用恒温恒湿、防氧化等先进技术,为编钟营造最佳的物理保存条件,延长其“生命”;在数字保护领域,借助3D建模技术复原编钟铸造工艺,利用声纹分析技术完整保存乐音数据,确保曾侯乙编钟在数字世界中实现“永生”,让后人能随时领略其精妙。省博物馆还计划在202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50周年之际,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齐聚湖北,共襄文化盛举,进一步提升曾侯乙编钟的世界影响力。

  随州市作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积极谋划让编钟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与文旅产业。随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兴旺介绍,随州将着力培育“编钟研学”品牌,精心开发编钟乐理、编钟乐舞、礼乐文化等特色课程,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前来研学,将随州打造成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同时,省文旅厅将围绕随州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地)、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省博物馆(编钟陈列馆)等重要节点,推出“编钟主题旅游线路”,串联历史文化景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编钟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快建设随州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其打造成讲述曾国礼乐文明的热门打卡地。

  4月28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总结座谈会。会上,专家高度评价随州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以青铜乐器作为文献载体,文字和声音互为印证,这种形式极为独特和罕见,是世界唯一的。”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项目负责人王红敏表示,曾侯乙编钟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形式,是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刻在青铜器编钟上的音乐文献。

  “曾侯乙编钟从一出土,就令世界瞩目。”会上,湖北省档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由国内三代学者用11年时间编撰的大型专著《曾侯乙编钟》出版。如今,这项国际性研究领域已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科技史学、冶金学、声学、天文学、古文字、化学、音乐等多个学科。

  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实物和乐音证明了中国早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十二律体系,这比西方早出现近2000年,改变了世界音乐史。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曾评价:“这是青铜时代的‘声学计算机’,每一个钟体都是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编钟。编钟的恢弘规模(最大钟高1.53米)与复杂组合(甬钟、钮钟、镈钟并存),是曾国“汉东大国”地位的物证。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中写道:“编钟的铸造工艺至今仍是工程学奇迹,战国工匠用青铜铸造了超越时代的科技丰碑。”

  4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电话采访了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评委之一、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杨开荆。

  “曾侯乙编钟闻名中外,以独特的青铜器为载体,承载着我国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杨开荆说,其内涵丰富多元,不论是文字、礼乐、艺术等方面,还是科学性,都凸显了世界意义。

  这套2400多年前的古代乐器,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内涵。杨开荆表示,整套编钟上的3755字铭文,以记事、标音、音名、阶名、各诸侯国律名及对应关系等,见证了战国时期,曾国与齐、楚、周、晋、申等国的乐律理论,是迄今所知唯一系统的先秦中国官方乐律理论文献,也是音乐大典,非常珍贵。与此同时,各种栩栩如生的雕饰,如盘龙、人像等,突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造诣,以及皇室对音乐的重视。

  杨开荆认为,这套以编钟为载体的文献,向世人展示了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历史。曾侯乙编钟距今2400多年,1978年出土时仍保存完整,极为壮观。更为可贵的是,它保留了当时的音调和音乐信息,是一台让人震撼的高质量活化“钢琴”,令中华礼乐教化跨越时空和国界,历久不衰,充分反映了古人的高度智慧。它是中国的重要文献,也是世界的共同记忆遗产。

  杨开荆建议,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后,可加大力度开展相关的研究、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各种创意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厚重而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出海”开拓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