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中国唱片有限公司 - 引领音像出版行业的先锋

九游娱乐-(NINE GAME)成为娱乐官网的文化先锋

华亭曲子戏传承保护之路

  九游娱乐-官网app

华亭曲子戏传承保护之路(图1)

  2006年6月,华亭曲子戏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隐没于穷乡僻壤的田间地头,登上城市街巷的表演舞台,实现了由“山寨剧种”和“特色剧种”的华丽转身,

  华亭曲子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曲种,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华亭曲子戏起源大约在宋、元时期,大约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当时还处于清唱剧形式,随着时代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他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后来,一些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把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民俗语言融入剧情、设置基本情节、人物,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道具,通过师授口传方式流传。华亭曲子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也因其善于吸收、兼容其他曲艺的优秀元素而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华亭曲子戏唱腔属于联腔体,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有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的宫调100多个,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前背宫”曲牌开头,“越调尾”收场,一唱到底,在剧终唱词中报出剧名。刷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嫁及庙会上也有演出,属自演自乐性的短剧。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戏,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为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20世纪中前期,由于秦腔眉户剧的传入,以华亭汭河以北的山寨、策底、河西等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的安口、神峪、上关等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一些唱腔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华亭曲子戏长期流行于民间,由民间艺人口头传授,在口授传唱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方言、民俗,增加了民间俚曲的成分,没有规范的剧本、曲谱,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具备华亭地方特点的戏曲形式,在清朝末年达到旺盛。1949年以后,华亭秦剧团的建立,秦腔开始在华亭普及,但它始终保持着浓烈的草根气息和乡土本色,轻快诙谐的演奏形式,仍然是乡村民众中广为流传。2006年6月,华亭曲子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先后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华亭曲子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出版了《华亭曲子戏(上、下册)》、曲子戏光盘、校本教材等书籍,全县曲子戏班增长为110多家,培养出1000多名表演新秀,先后组团赴新疆、敦煌、兰州、天水、平凉等地参加各种助兴演出和展演。从2006年开始,每年全县“唱响华亭”曲子戏调演活动,至2024年已举办18届,参演单位和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华亭曲子戏有国家级传承人名、省级传承人2名。

  华亭曲子戏作为平凉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小戏之一,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何以流传至今?一直是戏曲文化研究者长期讨论的话题,尤其是随着华亭曲子戏确认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地方小戏的历史渊源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关注。

  华亭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戎狄之地,关陇地带、关隘边缘。汉代华亭早在商、周时期曾建芮、卢等方国,周孝王时,秦非子放牧汧、渭河间,秦文公邑于汧,秦昭王灭义渠戎国置朝那县(今华亭市北)。西汉时设呼苑池,专供皇家牧马,汉平帝撤呼池苑设安民县。北魏移鹑阴县于华亭西部,普泰二年(公元532年)始筑城置华亭镇,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置华亭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历八年元773年)、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后曾数次陷于吐蕃,又数次光复。唐以后数百年,华亭都是中原汉族政权与凉,金、西夏等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拉锯争夺的边陲地带,是朝代更迭、疆域纷争的地方。在疆域纷争中不同民族风俗、地域文化特性文化不断融合。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华亭曲子戏在唐和五代时期逐步产生,元代吸收了元杂剧元素,遗留了元杂剧的历史痕迹。明代以后商贸活动的繁荣,“安口”重镇的兴起,“陶煤文化”和“安口窑场文化”的产生,带动当地文化呈现多元化、包容性的风格。由于长期处于民间野生状态,只能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代代相传,诸多史书缺少统一的文字记载,缺乏史料佐证。至于具体产生在什么时间,曲子戏在只能从老艺人的回忆中得知已有几百年时间。据多位学者研究,在戏曲流行的数百年里却一直与主流戏曲相伴而行,与敦煌曲子戏一样是唐教方曲子与民间清商曲的产物。由于地域分割,南北之间风俗略有差异,不同地方形成了剧目情节的改动和演唱班社的流派差异,这对华亭曲子戏的追根溯源造成巨大的困难。

  华亭早从周孝王时,秦非子放牧汧、渭河开始,西汉设立呼苑池,专供皇家牧马,当时环境比较封闭,便形成了华亭地域内游牧文化的固有特征。

  北魏至宋代数百年间,中原汉族政权与凉,金、西夏等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消亡,外族的生活习性开始渗入农耕文化,造就了华亭具有边塞关隘文化的原始性基因,又有包含草原文化某些内容,逐步形成关隘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包容交替、并存共荣的地域特征。

  进入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隐居华亭期间,协助县令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倡导居民开采煤炭、烧制陶瓷,形成名扬四海的“安口窑”商业重镇。南来北往的商队从关中到西域经过安口窑,外销本地瓷器,带来中原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习俗。这一时期,既有从江西、陕西到安口的商人和投资者,也有从中原地带逃荒活命的苦工,他们把不同的方言俚语、习俗礼节带进共同生活的环境里,不断交融渗透,形成多元化、兼容性和开放式的“安口窑场文化”独有的地域文化标识。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安口经营陶瓷的私营厂家和瓷器店有140余家,各类瓷窑余座,各类工人3000余人,有全国18个省的人员在安口谋生。

  这一特殊情形,对华亭曲子戏吸收不同剧种的唱腔、表演形式等文化精华提供了条件,丰富了华亭曲子戏的演唱内容,成为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主要娱乐方式活跃在传统节日、地方庙会、家庭及行业堂会等时段,促进了华亭曲子戏走向市侩化和曲子戏兴盛。另一方面,源自民间现编现唱、自由随和本土曲子,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剧目,不同剧情的曲调、角色特点,选择当地顺口的、民众爱听的、流传广泛的调子配合,开场快板词的诙谐逗笑,语言上夸张、比喻、借代、对仗、隐喻等方式应用到民俗俚语中,显示了方言俗语的不可替代性风格,针砭时弊语言犀利,扬善讽恶信口拈来,达到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容易接受的情感和气氛。同时,它的演出道具(行头)可以采用人们日常的衣服、生活用品、物件替代,可洋可土。伴奏乐器少则一把板胡(二胡),多则增加三弦、碰铃、保鼓、扬琴等,可多可少,都不影响演奏效果。

  由于曲子戏受演唱时间和地域限制,无固定的剧本。在二十世纪末七八十年代许多戏班班主年龄老化或过世,后继人才断档。加之后来电影、电视机、秦腔开始普及,演唱和欣赏断崖式减少,接近灭绝。1990年普查剧目失传50多个,曲牌失传达50%,使曲子戏到濒危的地步。

  八十年代末,借助编纂《华亭县志》的机遇,各单位也开始编写部门(行业)志,配合《甘肃省戏曲志·华亭卷》编写,针对华亭曲子戏是最有影响传统剧种的实际,1985年,华亭县文化局组织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首次对曲子戏资源进行了普查,通过走访曲子戏班社、演员,对当时能够正常演出的班社、剧目、曲调、主要传承人登记归档,搜集整理剧目段子40出、曲调46支、戏曲班社37个,并以《中国戏剧志(华亭卷)》资料本的方式,打印装订成册。

  2002年,全国实施“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当地文化部门多次开展曲子戏戏班分布、传承人、传承情况、剧目种类普查挖掘、建档立卡。挖掘曲子戏传统剧目50余出,调查整理的传统曲牌谱例、唱段谱例和完整的剧目音乐设计本120段(支),约10万字。形成了《华亭曲子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研究》调查成果。编写了《华亭曲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书》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06年5月,华亭曲子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化项目,为流传已久的“千年小曲”焕发青春提供了条件。

  非遗项目的确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华亭市成立曲子戏传承中心,配备了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曲子戏的管理服务工作。建成了占地1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把戏曲创作纳入“莲花台文艺奖”评选范围。积极鼓励县文化馆和文艺社团适时创作新剧目,从2006年开始,每年正月开展曲子戏调演比赛,同时在每年举办的春节晚会都挑选曲子戏剧目演唱,广场文化月活动特设曲子戏专场文艺晚会。乡镇也利用物质交流会、重大活动,在乡村舞台举办曲子戏演唱会。对曲子戏传承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有力的保障。曲子戏社团不断增加,呈现出多层次、多人群的发展趋势,演唱人员不断增多,涉及退休职工、城区居民、务工人员、乡村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由单纯的中老年为主向老中青结合转变,形成飞速发展的格局。

  华亭曲子戏保护工作引起各类媒体的关注。2007年8月,《奥运城市行·走进华亭》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2008年6月,《兰州晨报》记者对华亭曲子戏及上关乡水联村曲子戏传承人康和进行了采访;2009年,中央电视台节目二套播出西华镇裕民村演唱的华亭曲子戏;2010年,凤凰卫视记者深人西华镇裕民村采访报道了华亭曲子戏;2013年3月26日,甘肃卫视《中国西北角》栏目,专访上关乡水联村的曲子戏班,对华亭曲子戏的发展、声腔、表演形式等进行了介绍,还报道历届曲子戏调演情况,以《千年小曲》为题做了时长约20分钟的专题报道。2013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土乡情》栏目播出了《民间奇葩——华亭曲子戏》节目。

  2011年5月,华亭县举办庆建党90周年“华亭新貌”摄影大赛暨中国摄影家走进华亭采风活动,邀请全国近百名摄影爱好者聚焦华亭,拍摄的关于华亭曲子戏的照片发布在央视网、甘肃网等各大网站上。著名摄影家朱宪民、贺延、王文澜、解海龙先后到上关乡水联村、山寨乡新庄村菜川社专门对华亭曲子戏进行拍摄,刊登于《中国摄影家》杂志。著名摄影评论树峰、吴鹏、高小健、金宁、蔡焕松、盛希贵、唐东平、藏策等分别做了评论文章。2008年6月5日《兰州晨报》登载《华亭曲子戏,独一无二的地方剧种》一文,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一些本土对华亭曲子戏颇有见地的作者报刊网络、博客等平台上发布文章。2011年3月,由朱栋仓、朱平撰写的《民族奇葩——华亭曲子戏》一文在《新华副刊》上发表,并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朱平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善待人类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的观察与思考》,2011年5月在《兰州晚报》上发表配有曲子戏表演现场的照片的文章《人类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2011年4月《平凉日报》上刊登的《曲子戏的精华体在哪些方面——华亭曲子戏冷思考》文章。博客上还有李建军发表的《千年一曲唱沧桑——介绍华亭曲子戏》、刘杰发表的《华亭曲子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同时《甘肃日报》、甘肃省广播电视台、《平凉日报》等媒体也对华亭曲子戏进行了深度报道。华亭曲子戏外宣推介在2013年达到高潮。全年中央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新闻和专题8条;在省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新闻78条、专题节目5期。“华享曲子戏”也被录入“百度百科”词条。

  华亭市实行“走出去、广交流、提技艺”的政策扩大华亭曲子戏外界影响。2011年参加关中——天水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2年应邀参加新疆首届乡村艺术节暨呼图壁首届新疆曲子文化节“新疆曲子大赛”,华亭曲子戏荣获“特别贡献奖”。同年8月,赴新疆参加甘肃省敦煌、华亭曲子戏专场演出和非遗专场演出;2013年7月19日,应邀新疆第二届乡村艺术节,扩大了华亭曲子戏的演艺影响。坚持“外学内创”的原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创作的《精准扶贫谱新曲》《大山深处》《二丫,你变了》《别吵,让他多睡会》《烙碗计》《赶子》《徐策跑城》《周刚打砖》等剧目,获得全国小戏小品剧本二等奖、甘肃省小戏小品调演一等奖和敦煌文艺奖等奖项。华亭曲子戏《赶子》《徐策跑城》参加2018年第五届甘肃省红梅奖大赛,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播出,不仅把华亭曲子戏推上了甘肃戏剧舞台,也让全国观众了解了华亭小戏。2018年下半年,甘肃省陇剧院与华亭县联合编排曲子戏《关山千年情》,从高水准的专业演出角度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完美诠释华亭曲子戏的魅力。

  研究专家、院校学者、文艺工作者、本土人士等,从不同角度挖掘华亭曲子戏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华亭曲子戏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1988年12月出版的由华亭县戏曲志编辑室编纂的《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华享分卷)和1989年10月出版的《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编辑部编写的《平凉地区曲子戏志》,在“地方戏剧种”中简要分析了华亭曲子戏。这些只是从史料的角度予以客观的记述,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2009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李晓环的毕业论文《华亭曲子戏的形态调査与研究》全面地介绍了华亭曲子戏的表演形曲牌运用、剧目内容、角色装扮及乐器道具,并以安口镇寺柯社曲子戏班为例,对曲子戏戏班的发展和传承方式做了调查研究,对曲子戏的果发展给出有力的建议,他还撰写《论华亭曲子戏的生存与保护》发表在2009年《怀化学院学报》。陈小东《浅谈华亭曲子戏》,发表于《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8期,对华亭曲子戏的历史沿革、伴奏音乐声腔特色、表演特色、源流本末等5个方面作了浅析。曹瑾《探究平凉曲子戏的演唱艺术》对曲子戏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沿革、音乐研究、演唱与民族声乐唱法的相互借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西北民族大学陈小冬的《华亭曲子戏的调查与研究》从甘肃曲子戏文化概况入手,对华亭曲子戏的曲调和剧目、伴奏乐器和声腔特点、演唱特点、源流本末问题概括论述。华东师范大学于雯瑞的《华亭曲子戏研究与保护发展现状》追溯了华亭曲子戏的渊源、表演形式与演出程式、结构设置、艺术特色,对保护发展现状调查分类进行了研究论述,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建议对策。山西师范大学欧阳田娜的《春节戏声——平凉华亭曲子戏个案调查与研究》在探究曲子戏历史沿革的同时,从水联村戏班个案中分析了华亭曲子戏的现状、发展趋势及保护对策。西安音乐学院周千凡的《“华亭曲子戏”戏曲音乐元素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研究》,以剧目《八仙上寿》《十对花》《小放牛》为例,通过对剧目曲牌特点的分析,提出美声唱法吸收了华亭曲子戏唱腔和情感变化的合理要素,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显示了“余音绕梁”的艺术张力。

  有关创新传承保护曲子戏文化的理论专著相继面世。本土人士朱栋苍编著的《华亭曲子戏研究》2008年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华亭曲子戏传统剧目汇编、华亭曲子戏戏传统唱腔音乐谱例、华亭民俗概说”三个部类,前言部分对华亭曲子戏做了简单的概述。本书整理、编录传统剧目曲子40出,曲调46首。张君仁《西北传统音乐研究》2010年出版,结集了10篇有关西北民间传统音乐类化论文、其中第10篇《华亭曲子戏的调查与研究》,从华亭曲子戏概况、音乐本体研究、华亭曲子戏民间戏班与传承方式、华亭曲子戏的文化生态和生存现状与保护发展5个方面作了阐述,并且还对华亭曲子戏的寺柯民间戏班作了调查,对曲子戏的传承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2013年由朱平和金光字编写出版《华亭曲子戏(上、下》。对曲子戏起源、文化现形式、文化价值等方面作了概论,共收集传统剧目82部,传统曲牌53个。对曲子戏戏班进行详细列表统计和介绍。2017年,华亭市文化馆组织编写了《华亭曲子戏基础教育读本》,面向中小学生普及曲子戏的历史渊源、唱腔曲调、传承保护知识。2018年出版了《华亭曲子戏精品集锦》(共三集)碟片,把现代科技运用到曲子戏发展保护的全过程。2025年1月由邬永辉主编的《丝路曲语——华亭曲子戏研究》,把散见于报刊杂志上研究华亭曲子戏的5篇论文和研究成果搜集整理,结集出版,成为全面了解华亭曲子戏研究的重要专著。

  经过当地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传承保护,华亭曲子戏以古老风韵展示出新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如今在华亭市,曲子戏已成为春节期间和重大节庆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但愿华亭文化人握紧“接力棒”,赋予“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让“千年小曲”成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华亭的“助推器”,展示陇原多元文化的“新名片”。

  参考文献:1.《华亭县志》(1988---2009)方志出版社。2.《华亭文体广电志》文汇出版社。3.《华亭曲子戏》甘肃文化出版社。4.《丝路曲语——华亭曲子戏研究》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