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中国唱片有限公司 - 引领音像出版行业的先锋

九游娱乐-(NINE GAME)成为娱乐官网的文化先锋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

  本期书单中,艺术家对时间与空间的凝视和原创性呈现,是一个令人无法忽略的视角。经由阅读,我们一面通过“回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坐标,锚定艺术家所处的方位,这将帮助我们还原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譬如,幸运与遗憾并存的毕加索流亡巴黎的一段际遇,抑或艺术巨匠光环之下,柴科夫斯基被时代困住的血肉之躯。

  而另一面,艺术家剥离处置时间与空间的原创性,不仅标识着艺术的视野,更为我们在浩荡洪流中确认自身开出一剂处方。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一生都在镜头推移之间,以“非线性的时间”、“非整体的空间”构建其讲述的核心。几乎无人似他这般,始终如一地坚守自身的美学信念,一生都在用镜头凝视民族、国家和流离人群的命运,长镜头所抵达的,不仅仅是名为“电影”的终点,更是突破时间迷雾,对纯真和永恒的追问。无独有偶,新浪潮电影导演埃里克·侯麦将电影的思考方法引入欣赏音乐——这一更具“具身性”的艺术,在两者“有距离的亲缘关系”间诞生了“超越时代”的创见。同样的视角与命题曾经更直接地出现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文字集,电影的创作实质被其确认为“雕刻时光”。绝版近十年,塔可夫斯基节选日记《时光中的时光》内容扩充后使用新译名《殉道学》再版,当新一代读者再度往返于现实与梦境交织的刻痕,艺术家的预言“时间不复存在,恐惧尽数消散,而我抵达了不朽”,便成真了。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1)

  这是一本另辟蹊径、“重新定义毕加索”的传记。1901年6月18日,也就是毕加索第一次在巴黎举办画展的半个月前,为什么他会被巴黎警察局标记为“无政府主义者”?1914年12月1日,为什么法国政府要扣押毕加索将近700幅立体主义作品,长达十年之久?在1947年之前,为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缺席了法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收藏?从1900年第一次抵达巴黎,到1973年在穆然离世,为什么毕加索始终没有成为法国公民?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被掩埋多年的文献中,藏在从未被利用的档案资源里,藏在每一封信件、每一行手写的字迹中。随着真相重见天日,一切都变得不同,毕加索身份的复杂性也远超想象。本书将带领我们追随这位天才艺术家与战略家的步伐,踏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巴黎之旅,观察他如何巧妙地穿行于一个间隙丛生的社会中。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并在巴黎杀出重围,成为一位世界艺术大师。《纽约时报》评价它“读来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惊悚小说”。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2)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声音与色彩等分析音乐,探讨了古典音乐的性质,挖掘其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交相比照,引读者沉潜于艺术之美中。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3)

  九游娱乐-官方入口

  本书发掘了柴科夫斯基身为旋律大师的另一面,艺术的光环之下,隐藏着这位音乐巨匠被时代困住的血肉之躯。来自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的资料包含私信、照片、杂录、证件、合同、遗嘱等,通过对这些史料超过半个世纪的勘定、破译和复原,得以全方位展现作曲家的人生轨迹、生存实录、隐秘社交等人生细节,其中部分内容触及了长期围绕柴科夫斯基的争议性话题。经由编者团队的专业导读和学术注释,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性温度与艺术魅力的全新视角。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4)

  在过去半个世纪,德勒兹提出了关于电影的一些极为重要、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在《电影1》和《电影2》中,德勒兹引用世界各地的导演的上百部作品,借鉴诸多电影理论和哲学资料,点评了从默片时代到当代的电影发展历程,由此阐述了一种“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学”。本书则是英语世界初次对《电影1》和《电影2》的出色阐释。罗纳德·博格从背景材料、思想来源等各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对德勒兹这种分类学进行了导读,“阐述了德勒兹关于电影的新柏格森式观念,他对电影基本元素的重新思考,以及对电影符号的解释,都将成为理论家与历史学家的重要参考”(哈佛大学教授汤姆·康利语),与此同时,为读者接近、理解和研究德勒兹晦涩的思想扫清了障碍,不失为一个全面而可靠的德勒兹电影理论读本。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5)

  在西方世界,19世纪堪称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工业革命、城市发展和殖民扩张集中爆发,各种文学、哲学和科学理论层出不穷,包括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理论、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等,这一切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因此,19世纪作为艺术、艺术品和文化遗产真正大众化的开端,艺术品受众的群体深度参与了艺术家的培养、沙龙的改革、艺术市场的出现、艺术批评的增多、博物馆的诞生、建筑与城市的设计、公共雕塑的竖立、摄影的发展等方面。从“为了艺术的艺术”到“为所有人的艺术”,现代艺术家或学院派艺术家面临着促进、展示和传播艺术创作的需要。与之相适应,本书以19世纪艺术领域的多元发展为线索,基本放弃了传统教材式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艺术分类和“艺术流派”划分,反而采用了一种更广博的跨学科、跨地域的方式,在“现代性”这一框架之下,以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深入探讨了19世纪的艺术流派、艺术空间、艺术教育、艺术市场、工业设计,以及当时新兴的量产图像、建筑设计、摄影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6)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是伟大的希腊导演,也是欧洲艺术电影无可置疑的中坚。无人像他这样,始终如一地坚守自身的美学信念,更无人似他这般,一生都在用镜头凝视民族、国家和流离人群的命运,穷尽几代人的历史,传递史诗般宏大或生命般深刻的哲思。本书是安哲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71—1999年他接受的18次采访,覆盖了他关键的生涯阶段和十余部代表作品。一篇篇访谈,罕见地披露出他受理想主义影响却为政治高压束缚的创作经历,被指责长期占据希腊电影界高位后的愤懑苦涩,惯用长镜头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从与同一套班底日复一日的合作中缔造经典。在安哲的亲身讲述下,他自己的生命史与所创造的电影世界完全交融,儿时父亲的缺席、历经的希腊政治动荡、目睹的巴尔干纷争、个人和整个代际的流亡,均是从未退出他视野的创作母题。借助访谈和文字,读者得以踏上一段又一段电影旅程,随安哲在迷惘中追问纯真和永恒。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7)

  笑,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然而在文艺经典中,关于笑的洞察却非常罕见,我们为何发笑,以及触发幽默反应的主题和情境,少有人深入思考。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试图在本书中捕捉并分析难以捉摸的喜剧的本质:我们为何发笑?可笑的事物为什么可笑?喜剧、闹剧、小丑的鬼脸、俏皮话、文字游戏之间有何共同之处?喜剧和正剧的区别在哪里?通过探究人类事务中所有幽默的元素,精微分析形式、动作、情境、语言以及性格的喜剧性,作者希望提炼出喜剧背后的共同运作方式,对社会、想象力和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作者看来,喜剧不完全属于艺术,又不完全属于生活,它具有社会功能,促使人们省察自己,令社会机体保持活力。已故翻译家柳鸣九曾认为,作为关于笑的研究的权威性著作,本书与弗洛伊德潜意识研究一样,“是20世纪人文研究中的经典”。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8)

  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程。中国动画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缔造了一个个经典作品和形象。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在上海诞生,次年在日本公映,而此时日本本土还没有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成为亚洲第一部公映的长篇动画。当时23岁的日本人持永只仁在电影院看了无数次,也因此与中国动画结下因缘。后来,持永只仁来到中国,参与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乃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立,与众多中国动画人结下深厚友情,成为中国动画草创期的重要见证人。本书以持永只仁与中国动画的联系为线索,写人记事,万氏兄弟、王树忱、特伟、金近、钱家骏、段孝萱、阿达、唐澄……大时代下一群动画热爱者的青春群像带着独特的个性和形象扑面而来。因为他们对动画技术和艺术的热情与探索,对动画新人的不断培育,才有了那些久经流传的动画作品,也造就了中日两国文化互相影响的佳话。编者卢子英补充介绍了自80年代末以来六个与中国动画业界关系密切的活动。中国动画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都参与其中,反映了中国动画与国际业界的交流。读者从中可以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更深的了解。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9)

  本书首次出版于1990年,历经5次扩写和修订,是女性主义艺术史领域代表性著作之一。这是一本研究型、资料型、工具型指南,旨在对女性参与视觉艺术的历史提供一般性介绍,讨论在绘画、雕塑或相关媒介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女性,以及塑造女性创作和再现的意识形态。作者梳理了自中世纪以来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情况和女性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始终围绕“女性—艺术—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分析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的具体情况。本书还汇编了关于女性艺术家历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新的方向,在分析古往今来女性创作艺术现象的同时,也为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当下艺术状况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参照与经验。

复刻“时光中的时光”(图10)

  苏联导演、作家、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公认为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本书是他的日记和笔记。清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与艺术面貌,记录了塔可夫斯基的哲学思考、阅读笔记、绘画创作,以及在村庄建造房屋、在罗马装修公寓的经历。此外,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电影创作计划,甚至包括未拍摄的电影场景。在日记中,塔可夫斯基描绘了难以忘怀的梦境,探讨了社会现状和艺术未来。他的文字提供了另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中充满末日图像、符号和隐喻的独特宇宙,揭示了这位伟大导演在生活现实与艺术理想间反复撕扯的生命轨迹。这位当代最具批判性的电影人以文字为棱镜,拼贴出一幅奔涌着无穷创造力和智慧的精神自画像。

  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电话 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