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学者书展很忙看看他们的活动表这些新书将会在沪首发
2025上海书展将于8月13-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举办,今年书展将推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双主场”,进一步提升服务空间,主会场规模将达到约4.2万平方米。
上海书展是我国年度重要图书新品首发地、面向个体读者的阅读风向标,全国最具影响的图书展会之一。目前,各参展机构的图书正源源不断向上海集聚。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上海的作家、学者和出版人,请他们介绍书展期间的活动安排,分享将在上海书展首发的新书情况,以飨广大书友和读者。
学者、华师大教授陈子善被业内人士誉为“书展劳模”,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陈子善教授有多场新书发布活动要参加。8月13日下午参加《紫丁香》新书发布会,8月16日参加赵珩《五十小物》新书发布会,8月18日中午参加《郑逸梅日记》新书发布会,下午参加《陈蝶衣文集》(第二辑)发布会,8月19日上午参加笔会文粹发布会。这几场都是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主会场举办。8月17日下午,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参加《在文学史深处打捞》发布会。
“《紫丁香》是我编的,《在文学史深处打捞》是我自己写的。”陈子善教授告诉记者。
《陈蝶衣文集》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文库丛书之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2月举办了第一辑的新书的首发仪式。作为这套书的编者,据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介绍,陈蝶衣的作品,以1952年离沪赴港为界,分为上海和香港两个时期。上海时期的作品,以小说、诗词、随笔、散文、影评、剧评等为主;香港时期的作品,以散文、杂文、诗词、报告文学、电影剧本创作为主。
《陈蝶衣文集》第二辑亦为四册,分别是《蝶衣晒粉》(第五册)、《粉岭春秋》(第六册)、《影城万象》(第七册)和《花窠诗叶》(第八册)。所收录文章始自1924年8月24日《先施乐园日报》之短篇小说《残稿》,止于1995年5月第258期《大成》杂志之《又是蝉鸣荔熟时》,时间前后跨度七十余年。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见陈蝶衣一生所走过的文学道路。
父亲在香港,不仅写诗,编剧,创作时代曲,复刊《万象》杂志,还开过饭店,当过电影学校的教师,他这一生,活得很精彩。
其实我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是很少很少的,从五岁以后,父子共处的时间加起来大概也只有一年多,更不用说此后分离二十六年,音讯全无。直到1982年,我从美国、菲律宾转机至香港,才与父亲再次相见。此时,我已经是一名由国家培养的音乐指挥家了。
我不了解父亲,对他早年的生活一无所知,直到我读了《陈蝶衣文集》第一辑之后,才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非常钦佩他的才情。不可思议呀,父亲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完全靠自学,却在诸多领域中成就非凡,诗词曲赋,绘画书法,样样在行。我也感谢父母给了我良好的基因,让我能够在音乐中有所热爱,有所成就。
这两辑文字,几乎涵盖了父亲一生的文学创作,不仅记录了生活的点滴,如《影城八年》《举家四迁记》《我的编剧史》《花窠素描》,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我读了文章才知道的;还呈现了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如他对陈散原、杜甫、杜牧、王船山以及《红楼梦》的研究,相当深入细致。总之,《陈蝶衣文集》是值得一看的。
作为每届上海书展的大忙人,文学评论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也分享了他在书展期间的活动表。8月13日上午,参加“学习讲真话——重温巴金《随想录》里的几个故事”,下午参加《紫丁香》发布会,8月14日上午参加《聚学文丛》(第四辑)新书首发暨签售活动,8月17日下午,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参加《在文学史深处打捞》发布会,8月19日晚上,在思南文学之家孙惠芬长篇小说《紫山》新书分享会。
在周立民看来“除去8月15日-16日不在沪,以上活动正好,不再另外接受任何邀约。”
两年前,周立民的《春未老,书难忘》曾在上海书展首发,是这次在书展与读者见面的《聚学文丛》丛书的第二辑。据文汇出版社副编审鲍广丽介绍,《聚学文丛》丛书是一套文化随笔类丛书。“聚学”一词,语出范仲淹的“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意在聚合社科文化类名家的治学随笔、读书札记、史料笔记、游历见闻等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独到的观察与思索,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供读者闲暇翻阅时有所获益。
这次在书展与读者见面的《聚学文丛》第四辑包括三本书,分别是《星屋回想录》(金性尧著 金文男编)、《周楞伽与文友》(周允中)、《若朴堂札记》(靳飞)。
上海书展期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的的时间表已经很满。8月13日上午参加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整本书阅读精讲精练”系列丛书活动,中午参加中华书局的“融汇经典之力,点燃科技之光——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丛书新书见面会;8月14日下午参加商务印书馆《中古文学与佛教》活动;8月15日上午参加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南大程章灿教授《对联课》,下午参加中华书局《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见面会,8月16日上午参加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香港岭南大学蔡宗齐教授《中国历代文论评选》。
“目前是六场活动,可能还会有一场湖南中南出版集团的签约活动,将出版的系列丛书‘大家讲人文’中有一册我的《云水集》。”陈引驰教授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中古文学与佛教》《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均是陈引驰教授在近期出版的新书。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作家沈嘉禄的时间表也排得很满,8月18日下午参加《陈蝶衣文集》第二辑的首发式,与陈燮阳、陈子善、王金声、王勇一起签售,当天下午5点,是他的美食散文集《烟雨江南茶酒楼》首发式;8月19日参加《意义的礼物一一2024笔会文粹》新书发布会,与多位嘉宾一起签售。此外,8月15日在淮海中路的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届时将有一场《烟雨江南茶酒楼》的读者见面会举办。
沈嘉禄前几天收到了《烟雨江南茶酒楼》的样书“窗外正好下了阵头雨,仿佛在应证‘烟雨江南’的征候。”
新书《烟雨江南茶酒楼》由杨扬教授作序,著名书法家陆康题写书名。美编王伟的装帧设计依然体现了他的一贯风格,版式和色调与主题非常搭,他已为沈嘉禄设计了好几本书了。而这本新书本身也是附带福利的。根据出版社的建议设计了一本拍纸簿《十二月时令家常菜单》,每月一页,每页推荐近50种家常菜,希望给稍有经验的读者一点点建议,去菜场超市买菜的话,可以撕一页带上,按图索骥。
沈嘉禄表示:“坦率说,本人不是厨师,只是个对美食怀有热情、并交了许多食神朋友的写作者,写美食文章是砚池余墨,下厨执爨是休息,逛菜场也是我观察社会,打量世相的机会。我写美食文章,重点放在探究人与自然、食物的关系,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所以我花两天时间就罗列了将近500道家常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参加今年书展的活动,并与小读者们见面。秦文君告诉记者,目前书展已确定两项活动,都是在主会场展览中心的书展少儿活动区,8月16日晚上参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课本里的大作家”读者见面会,8月17日中午参加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从‘男生贾里’到Z世代——家庭教育的永恒典范”四人谈,嘉宾包括秦文君、社科院杨雄教授、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朱亚萍、青年作家戴萦袅。
作家、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也向记者分享了他在书展期间的活动,一场是8月13日下午的《上海银行家》新书发布会,另外一场是8月17日下午的《阅读苏河左岸》新书首发仪式。
黄沂海7月28日下午刚刚拿到了《上海银行家》新书。《上海银行家》这本书是上海市档案局原副局长邢建榕新著,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这本书的内容聚焦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史研究。其着重点在于叙述民国银行家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与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过去的研究者很少涉足。
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这两天一直在忙书展活动的筹备工作,他告诉记者,目前出版社有三场新书活动他会全程参与。8月15日晚上的“《诗经:上海话译本》《法华上海方言松江方言词典》新书发布暨分享”,嘉宾包括钱乃荣、马莉莉、王渊超、高悦、吴飞得;8月14日晚上的“《海派》(第7辑)新书发布暨分享”,嘉宾包括王金声、周全、郑源、钱晟、程彦;8月18日中午的“《郑逸梅日记》新书发布暨分享”,嘉宾包括郑有慧、祝淳翔、陈子善、王金声。
黄晓彦表示,由于新书发布活动,邀请的嘉宾众多,因此这当中会有调整和变化,例如,《海派》(第7辑)这场活动由于主编陈子善老师在外地,由复旦大学陈建华教授(《海派》编委)代替参加。“这几本新书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制作中,预计在书展前第一批书下线,届时每场活动都会很精彩,也希望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