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黑塞 张立行
文学与绘画表达方式迥异。绘画以视觉引人,小说、诗歌用文字说话。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在其美学名著《拉奥孔》中也大致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左手画画,右手文章”,那些既写出了传世文学杰作又在绘画领域大展才华的文学家是如何在文学和绘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而达致统一平衡的?彼此有什么影响?
近年外出旅行,我对那些既陈列文学家珍贵手稿又展示文学家绘画原作的文学博物馆格外有兴趣。在林林总总的文学博物馆中,今年初夏探访的瑞士提契诺州卢加诺蒙塔诺拉山村黑塞博物馆,给我留下了美妙而难忘的印象,令我一去即想再去。我不仅通过博物馆更全面地了解了作家、诗人黑塞,也欣喜地发现了一个天才画家黑塞,从而对他的创作有了更新的认识视角。
每个文学家从事绘画创作的缘由不同。出生于德国的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文学作品迄今已翻译成60多种语言,发行了一亿多册,是德国拥有世界读者数量仅次于格林兄弟的文学家。而我之所以想去黑塞博物馆,一是虽早在大学读书时就已开始读黑塞小说,但对他在小说中探寻自我成长、自我反省、自我救赎以及所呈现的诸多哲学思考、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内涵不甚了然,后随年龄增长才渐有所悟,越读越有味;二是想看看博物馆珍藏的黑塞绘画原作。黑塞的博物馆在国际上有三处,一处建在他的出生地、德国的卡尔夫小镇;二在德国斯图加特,黑塞曾就读于斯图加特附近的学校;三在瑞士卢加诺蒙塔诺拉山村。黑塞在蒙塔诺拉生活了43年,终老于蒙塔诺拉。他中后期最重要的小说和主要绘画作品都是在蒙塔诺拉山村完成的。因此,三家黑塞博物馆又以蒙塔诺拉黑塞博物馆最受关注。而对我更具吸引力的是,黑塞一生创作的3000多幅绘画,除了部分馈赠朋友和流入艺术品市场,其余基本为蒙塔诺拉黑塞博物馆所收藏。黑塞的绘画在后世越来越受到艺术界的重视,甚至有评论家将他与瑞士现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画家保罗·克里相提并论。
卢加诺地处瑞士南方,背靠阿尔卑斯山南麓,环绕卢加诺湖,湖山相叠,美如仙境,与南欧的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接壤,居民大多操意大利语。黑塞博物馆建于卢加诺附近10多公里的蒙塔诺拉山村的半山坡。黑塞1912年因为首任瑞士妻子的原因迁居瑞士伯尔尼,1919年从伯尔尼来到卢加诺蒙塔诺拉山村,一见钟情,再难离舍。蒙塔诺拉今天已发展成设施齐全的热闹小镇,当年却是人烟稀少的小山村。黑塞先是租住在蒙塔诺拉小村的卡萨卡木齐,后在热爱黑塞文学和绘画作品的好友波德梅尔医生的资助下,请建筑设计师兴德曼专门在蒙塔诺拉小村设计建造了一幢小别墅,成为黑塞1931年后的居所。但现在的黑塞博物馆,并非蒙塔诺拉黑塞的两处旧居,相关机构在旧居的附近另觅了一幢有地下室的三层小楼作博物馆,其外部环境与两处旧居相似。
虽然蒙塔诺拉小村已是知名的瑞士小镇,但黑塞博物馆一带依然美丽宁静如故,保持了当年特有的氛围。我们沿坡而行,各种乡村建筑色彩明丽,树木茂盛,大片大片的鲜花怒放于半山之间;远眺卢加诺湖,山景倒映在湖面。黑塞博物馆矗立在居民住宅内,外部造型与周围民居相仿,石砌外墙、木质结构和坡屋顶,保留了瑞士南部乡村建筑特色,朴素实用。博物馆只在一楼设置了服务台,其他区域从地下室一直到三楼包括过道设立了多个展览主题,陈列有关黑塞的生平介绍的文字、图片、影像,各种黑塞的作品集、黑塞主要作品的早期版本,打字机、书桌等他生前的个人用品,黑塞在蒙塔诺拉定居期间所创作的部分重要作品手稿和绘画原作。三十多幅精彩的绘画原作悬挂在二楼主厅。馆方介绍,展出的绘画作品会不定期轮换。
黑塞的绘画大多为水彩,以风景为主,他最爱画提契诺州、卢加诺地区、蒙塔诺拉山村周围的景致:山脉、森林、鲜花、湖泊、云彩、教堂、乡村建筑……富于浓郁的诗意。《提契诺州的秋天》就是他此类题材的一幅很有名的画作。黑塞也画人物画,常常将人物融合于风景之中;也画单独的自画像和人物,往往寥寥几笔,并以侧面像居多。黑塞的画中还常常出现梦境和想象中的岛屿、飞鸟、星星、蝴蝶甚至迷宫等超现实的象征性的抽象视觉符号。黑塞还为自己的诗集、小说设计过封面,画过插图。
黑塞青年时期就对绘画颇有兴趣,也常常向画家朋友请教。大约是在1917年40岁时,黑塞重新正式拿起画笔,而此时他的精神正处于强烈的困顿之中。因反战立场遭受舆论攻击,战时极其忙碌的服务工作和不如意的家庭生活——妻子患精神疾病,父亲去世,令他不堪重负,得了抑郁症。他先是到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学生朗格处就医,继之在医生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画画。他给友人费利克斯·布劳恩的书信说:“在这有时无法忍受的困顿中,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我做了平生从未做过的事,开始素描,开始画画。文学几乎已经无法赐给我安慰了。”他还在信中表示,这种艺术尝试的客观价值并不重要,对他而言是一种新的自我表达和疗愈方式。黑塞的绘画创作活跃期当在1919年至上个世纪整个二十年代,那时他从瑞士伯尔尼移居蒙塔诺拉山村,形成了“白天画画,晚上写作”的生活节奏。据中文版《最后的骑士——黑塞传》的作者李世琦介绍,1920年,黑塞甚至在瑞士大都市巴塞尔的艺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许多名流光顾他的画展。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特意现身画展,与他劫后重逢,令他喜出望外。一战期间,罗曼·罗兰与黑塞是反战的战友,在思想上互相声援。黑塞兴致勃勃,将自己过去旅行写就的10首诗、13篇散文,配上他创作的10幅水彩画和4幅素描编成《漫游》一书出版,让他的诗文与绘画插上了翅膀,传播得更广更远。这本书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此次同行的《世界绘画珍藏大系》主编之一、美术史论家赵音认为,黑塞虽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但极具绘画天赋。刚开始,黑塞的绘画色彩还比较暗淡,但移居蒙塔诺拉山村后色彩开始明亮起来。这一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二是反映了他抑郁症治愈后的心境变化。
黑塞的绘画介于稚拙画派与表现主义画派之间。他并不追求学院派的写实技法,构图打破透视规则,行笔自由,强调直觉和情感表达,讲究主观体验,质朴而有天趣;擅长以简练、概括性甚至夸张的笔触和平面化、装饰性的手法,表现绘画对象的特征。黑塞对于画面的色彩关系有精准的把握和独到的处理,他曾经在文章中写道:“色彩之间,彼此会产生某种音乐。”因此,有评论家说黑塞的绘画有独特的流动的韵律感,类似于他在文学作品中的诗意表达。
黑塞不仅仅追求画面的美感,也希望借绘画表达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探索和哲学思考。因此,当时盛行的表现主义绘画流派对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部分绘画充满强烈的隐喻、象征意味,情感饱满,投射出他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与表现主义的创作原则“内在真实高于外在现实”相契合。他的绘画创作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去世后,以往专门出版他文学作品的德国著名的苏尔坎普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了收有黑塞部分绘画作品的画集,引起了欧美和日本文学艺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黑塞借助绘画度过了精神危机,治愈了抑郁症,这固然是偶然和巧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绘画创作在他的生命发展轨迹中也是必然会发生的,只不过大家无法预知具体的契机和时间。因此,他的绘画创作自然也就与他的文学创作有着紧密的关联。他自称“用画笔和文字探索同一事物的两面”,绘画帮助他重新恢复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力,“反哺了他的文学创作”。
黑塞曾以画家为主角创作了《艺术家的命运》《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等著名小说,探讨了艺术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撞、艺术家存在的价值等耐人寻味的课题,而他对小说主人公绘画创作过程的精彩描述,反映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黑塞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还尝试让文字尽可能充满画面感。黑塞中后期的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珠游戏》,与他的绘画都部分地具有共同的“向内看”的表现主义特征。《德米安》中的“破壳”隐喻,《悉达多》的河流意象,都曾出现于黑塞的绘画中。因此,黑塞一些小说和绘画形成了互文。
我们在铭记伟大的作家、诗人黑塞时,千万不要忘记,还有一位同样出色的画家黑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极目政九游娱乐-官网app情丨“女老虎”赵金云被提起公诉,与曾担任省税务局长的丈夫包东红合伙敛财,数额特别巨大
官方通报“衡阳东站一男性旅客跳下站台”:与随行家属发生争执,情绪激动跳下站台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消息称 AMD MI350 GPU 售价达 2.5 万美元,比英伟达 B200 低三成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