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与敦煌学研究国际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2025年7月19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创新研究基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南大日本学研究》编辑部共同协办的“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与敦煌学研究国际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来自敦煌研究院、复旦大学、新华社、中国国家话剧院、兰州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敦煌学跨文化传播与国际科研平台建设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在致辞中表示,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在国际学界和公众文化视野中的传播意义,远远超越了一地一域的地域性文化现象,成为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关键节点;学校将持续以高水平学术活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野田昭彦回顾了中日敦煌学合作的深厚渊源,并展望未来深化交流的前景。
学术报告环节,敦煌研究院信息中心夏生平研究馆员系统展示了“数字敦煌”最新成果: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复原与“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建设,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正推动敦煌学从传统考据向数字人文转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张小艳教授以敦煌道教讲经文为例,指出这批语料对唐五代西北方音及通假字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与语言学价值。敦煌研究院佛学研究中心根敦阿斯尔副研究馆员则从端午民俗切入,提出敦煌壁画与遗书所呈现的民俗事象与周边国家、民族及地区存在普遍共性,学界应在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研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东波助理教授以1958年日本首次举办敦煌艺术展为核心案例,梳理三次“日本敦煌热”的演进脉络,指出中国学者在文物保护与研究中展现的学术精神与文化担当,促成了两国学术研究的深度共振,并有力推动了敦煌学的国际化进程。
圆桌论坛中,中国国家话剧院李娜博士展示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如何借助AIGC与最新舞台技术让壁画“活”在青年观众眼前;新华社高级记者蓝建中分享日本专线报道经验,强调含敦煌元素的稿件持续受到日本读者欢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沈清清介绍了敦煌学成果“学术走出去”的多语种出版实践;兰州大学范亚秋、内蒙古大学白莉莉等学者则从图像研究与翻译应用角度提出进一步合作空间。
闭幕式上,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奕红教授总结,本次会议通过学界与业界的跨界对话,搭建了联动型学术平台,彰显了外语学科在文明互鉴中的枢纽作用。与会各方一致认为,以数字技术共享知识库、以跨国合作深化研究、以多语种阐释拓展传播,是敦煌文化走向世界并持续吸引全球公众的关键路径。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相关专家表示,将继续依托学科优势,与国内外机构共建敦煌文化国际研究高地,为全球文化对话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