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连香江 诗韵漫京城——杨伟杰《诗乡》国家大剧院首演满堂彩
一曲竹笛悠扬,穿透国家大剧院穹顶,中国香港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香江新韵奏响长安街的晨曦。
2025年7月26日上午,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镜花水月˙诗梦弦音”音乐会中,竹笛曲《诗乡》乐队协奏版迎来北京首演。由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杨伟杰执笛、指挥家葛亚南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这部香港唯一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的民乐独奏作品,在满场观众见证下绽放京华。
演出现场,杨伟杰一笛在手,气韵绵长。当《诗乡》的旋律流淌而出,长安古意与潮汕风情在笛孔间交织,唐代韩愈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千年文脉被赋予了当代音乐的生命力。马来西亚作曲家江赐良精心编配的乐队协奏版本,让竹笛与民族管弦乐团展开深度对话,拓展了传统民乐的表现维度。
《诗乡》的北京首演,承载着非凡意义。在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小型剧(节)目创作资助”评选中,该作从全国56项申报独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立项资助的5部作品之一,更是唯一入选的香港民乐作品。
此次杨伟杰进京演出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专项资助,彰显香港艺术家融入国家文化舞台的里程碑。杨伟杰作为香港出生成长的艺术家,以笛声架起文化桥梁——他的艺术轨迹,折射着香港与内地日益紧密的文化纽带。
杨伟杰的身份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同时拥有竹笛表演与民族音乐学双硕士学位。作为目前唯一在内地高校担任竹笛正教授的香港音乐家,他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同时兼任香港演艺学院硕士生导师。
《诗乡》的巡演轨迹,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播的生动图景。今年4月起,作品已开启“本土创作—湾区共融—国际传播—国家呈现”的文化循环。
从大湾区佛山、广州、珠海、深圳四城巡演,到福建双城展演,《人民日报》的演后文章标题为“促进港澳与内地文化交流”,《光明日报》则聚焦其“通过音乐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国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6月,作品登陆马来西亚新山,触动海外华人的文化共鸣。7月7日香港中华文化节专场演出全场爆满,为这场国家大剧院首演积淀了艺术势能。
杨伟杰组建的“粤乐集结号”成为推动湾区国乐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支乐团将传统粤乐与新创作品跨界融合,在香港特区政府支持下,已发展为大湾区文化标识。
本次音乐会以“镜花水月˙诗梦弦音”为主题,在《诗乡》之外,《红楼梦序曲》、女声独唱《枉凝眉》、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等曲目,共同构成中华经典与现代创作的交响诗卷。
演出当晚,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还举行了《诗乡——杨伟杰与沙泾珊的国乐情怀》专辑分享会。特邀杨伟杰的恩师、笛箫大师张维良教授,以及中国唱片集团融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卢映雪共同出席,展现国乐艺术代际传承与地域传播的动人场景。
中国唱片集团与中国广播艺术团于2022年达成战略合作,旨在为更多优秀青年音乐家搭建创作、演出、出版、发行、传播的广阔平台。本次演出正是该战略合作的成果之一。
杨伟杰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国家艺术基金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双支撑体系”。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言:“国家艺术基金是‘国字号的金漆招牌’,背靠祖国,十几亿人是最大的市场。”这种政策赋能,为香港艺术家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开辟了通道。
演出结束,余音绕梁。杨伟杰手持一支由中国著名制笛师、“长安笛箫、尺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万强精心打造的竹笛。这支笛子,连结了西安与香港的千年文脉。
“《诗乡》是香港献给祖国的音乐家书”,杨伟杰曾如此剖白创作初心,“愿笛声跨越维港与长安街,诉说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7月26日晚上的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灯火通明,杨伟杰、沙泾珊的专辑分享会坐满爱乐者,洋溢着国乐人的情怀。长安街上的笛声,如此清澈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