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探索「未来」音乐发展的更多可能
悟空》的电子编钟敲响山海经的浩瀚宇宙,当电影《哪吒》让侗族大歌、呼麦响彻全球,数字音乐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时光机」。在这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蓝海中,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第八批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协同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旨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而音乐领域更是这场变革中的璀璨明珠。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音乐的边界被无限拓宽,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听觉享受,而是跨越了视觉、触觉乃至社交互动的广阔领域,成为了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多媒体体验,赋予了传统音乐更为多元的艺术张力和现代表达。
然而当下,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水平在人才储备、内容质量、结构体系、自主技术研发以及版权保护等多个维度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这就意味着,在数字音乐领域各有侧重和优势的高校、研究所、企业和政府,必须携起手来,建立一套运行完善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体系,才能提质增效、攻坚克难,产出与国家文化发展目标需求相匹配的高质量成果。”中心主任、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教授表示。
而浙音深耕这个领域已久。近年来,浙音依托优势学科,建成了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数字音乐现代产业学院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并开展了一系列立足前沿、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和研究项目。除此之外,浙音还具有丰富的学科设置、国际化的科研平台、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兄弟高校等建立了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这为数字音乐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音乐协同创新中心”在浙音牵头下,联合了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网易(杭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宁波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北京8082音频科技公司等单位和机构,这些“伙伴”涵盖数字音乐产业密集的地方政府、音乐科技相关的重点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重要高校,共同形成一个创新力量持续汇聚流转的共同体。
如何将这些“伙伴”的特色专业、科研优势真正实现产业转化?中心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整合了各单位与数字音乐相关的成果和优势,构建了一套需求导向、校企联合、创研互补、自我增值的运作机制。中心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下设四大功能平台,每个平台下属若干研究团队,均采取团队负责人制,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创新网络,不仅促进了各方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还加速了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过程,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确保中心高效运作并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心以“传统文化的听觉表达,文化产业的音乐赋能,数字音乐的人才培养,音乐科技的前沿探索”为使命,围绕“传统文化与数字音乐相结合”“音乐与科技相融合”以及“人才与产业相契合”三大工作内容,充分发挥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以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重大科技研究立项为牵引,将数字音乐相关的创作、表演、研究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合力。
完成“浙江省传统戏曲曲牌电子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数字化出版,项目包括浙江省戏曲曲牌抢救工作中的数字化采集、曲牌打谱、校对、注释、视频编辑等,是浙江近年来规模最大、地域最广、要求最高、最为专业的一项戏曲传承保护工程。
完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抢救保护工程的音频修复工作,成果《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修复版)》已出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
通过加强数字音乐与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沉浸声技术链条重要节点的研究,开发沉浸式数字音频处理与传递软硬件技术系统、建立一个沉浸式音频数据库、制定沉浸式数字音频的中国行业标准,构建完全自主可控的沉浸声系统生态,为群众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内容服务。该项目获省科技厅2024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重大科技研究立项。
通过基于AR技术的数字演出支持工具的研发,使现场观众能在聆听声音作品的同时,置身于由虚拟3D视像与现场环境叠加生成的“真实空间”中,激发观众更为复杂的时空想象,以提升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该项目的部分成果《光影丹青》应用于2022年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盛世修典》,并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面向公众展出。
项目以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赋能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基于计算机音乐速度的适应机制,主要解决多声部音乐训练场景中智能辅助训练程序的构建与应用问题。包括多声部音乐数据化、对象化研究;音乐演奏适应与同步研究;人机交互的多声部智能辅助训练程序研究等。
基于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开发了将数字音乐信号、数字化乐谱和真实振动发音的音乐会三角钢琴相结合的音乐演奏与伴奏系统。该系统已将成果推广应用于雅马哈乐器音响(中国)有限公司新一代数字与原声跨界钢琴,实现了一个既能针对专业音乐学习场景,又能服务于新形态大众文娱、表演等需求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
除了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外,中心还将基于丰富实践成果,开展领域内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领域积累重要的基础数据;在音乐智能创作技术、音乐表演智能交互技术、音乐教育智能辅助技术等方面编辑与制定行业、国家紧缺的技术标准,加快数字音乐产业化进程;加大数字音乐在相关文化旅业的辐射作用,深入推进科技文旅的融合发展等。
特别是,浙音还将持续打造浙江国际电影音乐节、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等数字音乐相关的国际性品牌活动,实现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学术前沿与应用实践的“比翼双飞”。
“数字音乐协同创新中心将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音乐创新高地,不仅有助于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未来,数字音乐协同创新中心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吸纳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断开拓进取,发挥独特优势,推动数字音乐产业的创新发展。”王瑞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