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83岁生日分享生命感悟:要自己帮助自己给力量
今天农历二月初九,是冯骥才先生的83岁生日。3月7日,生日前一天,蛰居休养多时的他,走进久违的天津大学校园,回到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全体师生的身边,共度了一个充盈着着温情与喜悦的下午。
老师同学们用鲜花、绿植、礼物,用祝福的话语和一张张比春花更灿烂的笑容,迎接敬爱的冯先生。先生不仅与大家分享他的生日蛋糕,还把新作《过年书》回赠给每一位同学,更带来了一份尤为珍贵的礼物——在83载人生风雨中一次次顽强奋起屹立不倒的强者,对生命的感悟。
明天是我正式的生日。今天是我“催生”的时间。我母亲跟我说过,我是辰时也就是早上8点到10点之间出生的。今早辰时,伴着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安静美好的音乐,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83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没出生,会是什么感觉?我想象着,那时我在母亲的身体里,是她的一部分,吸收她生命的精华,跟她血脉相连,我还是个柔软的生命,没有视觉,没有听觉,也没有思想。到了“明天”的这个时间,我降世之后,一切都是这个世界、都是这个社会、都是周围的人给我的。
于是我又想到马尔克斯讨论过的那个问题,生命有没有意义?我觉得,生命的意义是自己想出来的,不是别人告诉你的。大家约定俗成、共同认同一些生命的意义,但归根结底,生命的意义还得自己想。
上帝给了你一只右手,还另外给了你一只左手,就是为了让你自己帮助你自己。当然我们有些事自己解决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我们还需要自己帮助自己,自己给自己力量。从自己的身体吸取的力量,再灌注到自己身上,这个力量最好用。这种生命的力量,需要用思想去认知它,找到它的价值和意义。
我帮助自己的方式是写作。写作的时候我要用思想,要用生命的力量,要用情感,要进入和回到我充满活力的世界。我要撑住,就必须自己帮助自己。
去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冯骥才先生立即做了一件事——以最快的速度编著了一本新书《过年书》。他说:“当时我觉得这个活儿我必须干,必须要告诉人们怎么认识我们的春节,除了一顿团圆的年夜饭之外春节还有什么,春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正值新学期伊始,冯先生把这本新书送给每一位同学,为他们签名,同学们开心得像又过了一次年。
其一,今年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20年。在冯先生的回忆中,20年前第一个硕士生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向他鞠躬拜师的场景,依然鲜活。
其二,今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年。冯先生认为,一个民族有没有大学是不一样的。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这块迈出第一步的土地上,他希望同学们感到光荣和高贵。
其三,中国的第一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就在冯研院,虽然初建不久,已经很有影响力。冯先生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向着最好的方向探索和建设新学科。
其四,正在建设中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将于今秋竣工。冯先生坦言,博物馆是他的一个梦想,他要把毕生的成果和收藏的精品都放进去,要把他对非遗博物馆的理念实践出来,要让博物馆成为冯研院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大学通识教育和美育的基地。
在这特殊的一年,冯先生希望同学们趁着年轻,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吸收,获取过去没有的知识、感受和力量。
新书推荐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